根據2015年的負責營養消費者協會對膳食補充劑的調查,大約68%的美國人正在服用某種形式的膳食補充劑。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為自己和家人選擇最合適的補品。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就是不正確地儲存,導致它們在還沒吃完前就變質。

因此,學習如何正確儲存和處理膳食補充劑是至關重要的。讓我們學習一些技巧來幫助我們保護我們的投資和健康。

1. 閱讀標籤

儘管補充劑製造商不需要標註存儲信息或保質期,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會這麼做。在你打開容器甚至購買之前,一定要先閱讀並遵循標籤上的說明。

你會注意到許多液體益生素都會推薦冷藏(儘管不是全部),為了保持菌落新鮮。如果你從網上購買了你的益生素,一定要確保包裹是隔天送達並在冷藏條件下(比如包裹在冰袋中)運送的。

此外,要注意到容器上的“最佳使用”日期。過期的補品應適當丟棄。

2. 注意溫度

對於一些藥品和補劑來說,陽光、熱量、水分、和濕度都會減少它們的保質期。大多數非液體的補劑都建議存放在涼爽、陰暗和/或乾燥的環境中。儲存在其他地方的補充劑容易“潮解”,在這個過程中,濕度和冷凝會導致水溶性維生素-例如維生素B維生素C溶解。有趣的是,家庭中最常用的兩個用來儲存補充劑的房間可能不是最理想的環境。

首先,廚櫃是我們很多人存放藥物和補劑的地方。但它通常是家庭烹飪中溫度最高的房間之一,會產生更高的溫度。此外,在廚房水槽附近的任何地方儲存是不安全的,因為它是一個濕度和濕度的邊界。

儘管從直觀上看,冰箱似乎是一個理想的儲藏區域,但對於打開的容器來說,即使是少量的冷凝也能進入瓶中,產生水分和濕度。這可以更快地破壞補品,甚至在他們“最佳使用”日期之前。

第二個最常用來存放補劑的房間是浴室。浴室水槽也是一個聚集了大量水分的地方。我們淋浴和/或泡澡時釋放出的熱量和蒸汽也使其成為一個錯誤的存放地點。

最後,記住不要將你的補劑放在你的錢包或你的汽車裡。

3. 保持蓋口密封

在早上,我們可能急著去上班,或者催促孩子們去上學,但是要密切關注你是如何蓋好容器蓋子的。即使是最小的蓋子,也能產生一個氣囊,使其暴露在周圍的空氣中。一定要把那個蓋子蓋緊。

4. 遠離兒童

意外事故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每天有300多名兒童在急診室接受治療,每天有兩名兒童死於意外中毒。而藥物和補劑的不當儲存是導致非故意中毒的原因之一。

儘管它通常發生在6歲及6歲以下的兒童身上,但它可能會影響任何年齡段的兒童。把你的藥物和補品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最好放在家裡最高的櫃子裡。

另外,如果你家裡有孩子(即使他們只是來拜訪),把中毒控制中心的聯繫信息放在一個容易看到的地方。並將其添加到您的手機目錄,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快速聯絡。

5. 安全地丟棄未使用的補劑

至少每六個月查看你的藥箱一次,以識別過期和未使用的補劑和藥物。但你應該如何最好地處理它們呢?

你應該把它們衝進馬桶嗎?人們認為在沖水時,微量的劑量會通過我們的河流、小溪、湖泊,還有飲用水源 。雖然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還沒有顯示出任何危害,但是最好是通過另一種方式丟棄藥物,除非在瓶子上特別註明它是可以安全沖走的。

你應該把它們扔進垃圾桶嗎? 生活垃圾可以由寵物、兒童或成人處理。因此,根據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說法,最好的方法應是:

  1. 將他們混合在不要的廢物裡,比如用過的咖啡渣、泥土或貓砂中。
  2. 將混合物放入可密封的容器中,如可再密封的儲物袋或空罐,以防止其洩漏。
  3. 將容器丟棄在垃圾箱內。
  4. 回收塑料容器。

另一種丟棄補品的方法是聯繫當地的廢品管理服務機構。大多數這類機構都能為你收集並處理的補劑和瓶子。

總而言之,記住最好的獲取營養的方式是通過日常飲食來攝取。然而如果你無法做到,並要服用補充劑的話,遵循以上五個小貼士有助於保證你的膳食補充劑的效果和保質期。

參考:

  1. https://www.cdc.gov/safechild/poisoning/index.html
  2. https://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272905.htm
  3. https://ods.od.nih.gov/HealthInformation/DS_WhatYouNeedToKnow.aspx
  4. https://ods.od.nih.gov
  5.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ie50452a015
  6.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3/100302162257.htm
  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163110
  8. https://www.nytimes.com/2010/11/02/health/02really.html?ref=health
  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593179
  10.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489105
  11. http://www.crnusa.org/CRN-consumersurvey-archives/2015
  12. https://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101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