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齡化小秘方

如何幫助健康老齡化?當我們過着健康的生活時,年齡就真的不過是一個數字。成功的關鍵在於養成永續的日常習慣,以幫助整體的健康。健康老齡化並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模板——園藝和遛狗可能幫助你享受黃金年華,而你的鄰居可能會因馬拉鬆訓練而受益。

不過通常情況下,優先選擇營養多元的食物、保持規律的鍛煉、確保高質量的睡眠以及持續進行壓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通過日常運動、睡眠和身體所需的營養來滋養細胞,促進新陳代謝健康。這將幫助我們在任何年齡階段都保持頭腦敏銳、身體強健和靈活。

除了保持均衡飲食和定期運動外,你還可以考慮將特定的營養素加入你的補充劑計劃中,以完善你的日常習慣。

八種上佳逆齡補充劑,讓你擁有長壽、充實的人生

以下九種膳食補劑和化合物將在未來多年成爲我們加強健康逆齡能力的優選方法!

1. R型硫辛酸

硫辛酸在人體內是一種優效抗氧劑,在細胞能量生成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並能抵御氧化應激。

硫辛酸有兩種形式:“R”和“S”。“R”形式是硫辛酸具有生物活性的構型,賦予其抗氧特性。1 “S”形式在人體內並不活躍。選擇提供硫辛酸活性形式的膳食補充劑是一種積極的方式,以獲得 R型硫辛酸對細胞能量幫助的好處。2,3 

2. 煙酰胺核苷(以幫助NAD+)

人體內存在一種稱爲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簡稱NAD+)的輔酶,它參與了數百種新陳代謝反應,對線粒體的健康至關重要——線粒體是細胞內產生能量的關鍵組成部分。4,5 當我們感到疲倦或缺乏動力時,可能是由於 NAD+ 水平下降造成的。這是因爲這種輔酶在生成ATP(三磷酸腺苷)方面起着關鍵作用,而ATP是細胞主要的能量來源。6,7 

通過維持輔酶NAD+的健康水平,你可以幫助身體在細胞層面抵抗全身性疲勞。在2019年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成年人在服用300毫克煙酰胺核糖甙兩周後,血液中NAD+的水平提升了51%。7 

3. 白藜蘆醇

要像美酒一樣歷久彌新,我們必須維護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 白藜蘆醇 (一種用於釀酒的紅葡萄中的化合物)是一種健康逆齡營養素。8 科學研究發現,這種多酚可能有多種健康逆齡的益處,包括促進心臟健康以及健康的胰島素敏感性等。9-12 盡管人體對傳統白藜蘆醇的吸收率較低,但這並不意味着你不能獲得這種抗氧劑的益處。因此,選擇高品質的補充劑是獲取白藜蘆醇益處的理想方式,而無需依賴紅酒。

一種提高白藜蘆醇人體利用率的方法是將其與葫蘆巴種子中的半乳甘露聚糖纖維相結合。這使得白藜蘆醇的生物利用率比傳統白藜蘆醇提高了10倍。13 你可以用槲皮素來加強白藜蘆醇對健康的益處,槲皮素是一種植物營養素,與白藜蘆醇相輔相成。在一項隨機醫級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槲皮素與葫蘆巴纖維配合使用時,血清中的槲皮素水平比傳統槲皮素高出62倍。13 還有其他更好的益處?槲皮素有助於維護心血管和血管內皮的健康,並且對於保持正常血壓也有益處。它還有助於控制氧化應激,促進健康的炎性反應。14-16 

4. 漆黃素

漆黃素是幫助健康老化的明智選擇。它是一種存在於水果和蔬菜中的抗氧劑,能夠促進衰老細胞(即已經失去功能的細胞)的自然去除。17 遺憾的是,當我們攝入漆黃素時,它會在消化過程中迅速被代謝掉。將漆黃素與 葫蘆巴 種子中的半乳甘露聚糖纖維結合,可以通過消化系統保留漆黃素,從而使其生物利用率比標準漆黃素提高25倍。漆黃素還能促進大腦健康。一項醫級試驗表明,漆黃素有助於保護大腦中脆弱的神經細胞。18-20 

5. 逆齡化合物

在考慮健康老齡化時,我們關注的重點是維持認知功能、心血管健康和肌肉質量,這些因素對於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極爲重要。然而,我們也應該考慮到細胞層面的因素。

面對現實吧:我們身體的每項功能都依賴於細胞與細胞之間微妙的平衡交流。所有這些辛苦的工作都會損害我們的細胞,並導致細胞衰老。細胞衰老是衰老過程中的一個自然部分,此時細胞不再能夠發揮其上佳功能。這些衰老的細胞會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累積,影響周圍健康細胞的日常功能。

好消息是,存在一些逆齡化合物,如紅茶中的茶黃素和槲皮素,能夠針對衰老細胞,幫助人體管理它們。21-23 芹菜素是一種天然類黃酮,有助於控制紅茶中的槲皮素和茶黃素可能遺留下來的衰老細胞,對健康老化至關重要。24,25 

6. 綠茶 

綠茶富含茶多酚,這是衆所周知的有助於提升健康和延長壽命的植物化合物。然而,綠茶中極具代表性的多酚成分是EGCG,它擁有衆多促進健康的屬性。研究顯示,EGCG有助於健康的細胞繁殖、新陳代謝功能和心血管健康。26,27 

遺憾的是,想要享受這些好處並不像早晨將咖啡替換爲抹茶那樣簡單。一杯普通的茶含有150到300毫克的茶多酚,所以爲了享受綠茶中茶多酚的好處,你可能需要飲用更多的茶。28 好消息是?選擇高質量的膳食補劑,你可以攝取725毫克含有98%茶多酚的 綠茶提取物。你所攝取的促進健康的茶多酚EGCG比直接飲用幾杯綠茶更多,且無因 ,因此你可以在早餐時繼續享用你的茶或咖啡。

7. Pycnogenol®碧蘿芷

Pycnogenol®碧蘿芷是近期備受關注的一種專利營養素。這種獲得專利的法國海洋鬆樹皮提取物對健康老化、心血管健康和整體健康福祉具有很大的益處。29-31 通過結合原花青素、類黃酮和其他有益化合物,這種營養素可以幫助人體幫助健康的炎性反應,促進全身健康,並有助於控制自由基活動。自由基活動會影響細胞、組織、器官,甚至DNA,從而加速老化過程。32-36 

8. 海藻

忘記千禧一代吧:你知道世界上還有百歲老人存在嗎?是的,就是活到100歲或100歲以上的人。在被稱爲“藍區”的地方,你會發現他們。在他們多樣化的飲食模式中,這些地區的人們通常會吃富含營養的食物,盡量少吃飽和脂肪、添加糖和加工食品。他們的常規飲食通常含有褐藻糖膠等營養成分,褐藻糖膠是一種多糖,存在於生長在日本和巴塔哥尼亞海域的可食用海藻中。37 

當然,前往太平洋海域探尋 海藻 聽起來是一次激動人心的冒險,但這並非獲取褐藻糖膠好處的實用方法。這正體現了高品質 藻類 補充劑的重要作用。38-41

要點

關注我們的健康和福祉,永遠都不會太早或太晚。健康涉及多個方面,因此我們需要形成日常習慣,以幫助我們平衡飲食、保持活力、享受高質量的睡眠並管理壓力。當然,培養健康習慣的同時,補充內在營養和復合物質,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每一個機會,活出精彩的人生。

參考資料:

  1. Linus Pauling Institute. Accessed February 26, 2024. https://lpi.oregonstate.edu/mic/dietary-factors/lipoic-acid
  2.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6;51(3):233-238.
  3. Biofactors. 2003;17(1-4):207-213.
  4. Int J Mol Sci. 2023;24(3)
  5. Mol Metab. 2021;49:101195.
  6. Exp Gerontol. 2020;134:110888.
  7. Sci Rep. 2019;9(1):9772.
  8. Med Res Rev. 2019;39(5):1851-1891.
  9. Micronutrient Information Center. 2015;2018(04/23/2018)
  10.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1852(6):1145-54.
  11. Obes Rev. 2016;17(12):1329-1340.
  12. Phytother Res. 2022
  13. ACS Omega. 2022
  14.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20;60(11):1855-1868.
  15. Nutrients. 2020;12(9)
  16. Pharmacol Res. 2010;62(3):237-42.
  17. EBioMedicine. 2018;36:18-28.
  18. Clin Appl Thromb Hemost. 2019;25:1076029619871359.
  19. Journal of dietary supplements. 2020:1-15.
  20. Molecular neurobiology. 2017;54(3):2269-2285.
  21. Exp Gerontol. 2015;68:19-25.
  22. Free Radic Biol Med. 2017;113:59-70.
  23. Pharmacol Res. 2012;66(4):363-73.
  24. Nat Med. 2015;21(12):1424-35.
  25. Biochem Pharmacol. 2015;96(4):337-48.
  26. J Cancer Prev. 2015;20(1):1-4.
  27. Int J Cardiol. 2016;202:967-74.
  28. Expert Opin Drug Discov. 2011;6(6):589-595.
  29. Minerva Ginecol. 2017;69(1):29-34.
  30. Nutr Res. 2008;28(5):315-20.
  31. Phytother Res. 2019;33(2):276-287.
  32. DNA Cell Biol. 2016;35(11):730-739.
  33. Phytother Res. 2014;28(3):348-62.
  34. Eur Heart J. 2012;33(13):1589-97.
  35. Hypertens Res. 2007;30(9):775-80.
  36. Life Sci. 2004;74(7):855-62
  37. Food Chemistry. 2009;115(2):501-508.
  38. Antivir Ther. 2011;16(1):89-98.
  39. J Nutr. 2013;143(11):1794-8.
  40. Mar Drugs. 2019;17(3)
  41. Asia Pac J Clin Nutr. 2001;10(2):159-64.
  42. Mol Nutr Food Res. 2016;60(4):773-86.
  43. Cancer Prev Res (Phila). 2017;10(2):153-160.
  44. Front Pharmacol. 2018;9:530.